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行业新闻

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典型交流发言摘编

信息来源 :湖南矿业网      发表时间 :2024-01-31 08:34:04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保护好每一分耕地对浙江尤为重要。近年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始终把坚守耕地红线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检验标准和政治责任,制定实施20条“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积极构建“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和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新机制,着力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
  心系“国之大者”,扛起政治责任,合力下好耕地保护“新棋局”。一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然资源部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决策部署,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宣讲。二是压紧压实党政共同责任,省、市、县、乡逐级签订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军令状”,逐级分解耕地保护目标任务。三是对标对表抓好制度建设,提请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二十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力争耕地违法行为“零新增”直至“零发生”的目标。
  聚焦“全域整治”,推进系统治理,奋力绘就耕地保护“新画卷”。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着眼源头、严控增量。坚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一优先序,落实现状稳定耕地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要求。在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建立“空间适配”应用场景,优化建设项目选址,智能引导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围绕节约优先,着眼潜力、盘活存量。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制定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0条政策。三是助推“千万工程”,着眼全域、提升质量。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纳入省政府“十项重大工程”,研究构建底线可管控、目标可集成、过程可溯源、责任可追究的“四位一体”土地综合整治全过程管理机制。
  坚持“动态清零”,严格执法监管,全力筑牢耕地保护“新防线”。一是以“田长制”建强人防体系。2022年5月,提请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行“田长制”,与“河长”“林长”相结合,落实6.6万名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和村级巡查员。二是以“耕地智保”赋能技防监管。构建耕地空间数据“一本账”,推动耕地保护与用地报批、卫片执法等数据“一动皆动”。三是以“零新增”强化高压震慑。在全省部署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集中攻坚行动,按照当年问题“动态清零”,历年问题逐步消除的总体思路,严格实行“一冻结两挂钩三倒查”,从严打击新增违法占用耕地。
  围绕“多田套合”,实现双向奔赴,聚力打造耕地保护“新格局”。一是推进“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全省近3年整治形成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超140万亩。二是稳妥推进“陡坡与平原农用地布局优化和整治提升”试点,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实施林耕置换。三是编制耕地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统筹谋划未来5年耕地保护重大行动、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探索开展“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2023年,在自然资源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锚定增储上产总目标,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系统性实施,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工作成效显著。
  新疆厅着力从整合力量、健全政策、拓宽投入、释放潜力等方面下功夫,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找矿行动。一是完善组织机制。用足用好找矿行动专项编制,成立自治区地质勘查管理、地质勘查质量评价、地质成果“三中心”,加强地勘项目实施、出让区块优选、成果转化推介全流程技术支撑与监管。二是强化政策支撑。研究拟定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建立找矿奖励激励机制、调整自治区出让收益分成支持地方开展地质找矿、完善矿业权出让转让制度等方式,全面提升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水平。三是坚持多元投入。设立总出资规模18.01亿元的风险勘探投资基金,其中自治区财政出资5亿元,以市场化方式加速勘查。四是盘活存量矿权。开展“圈而不探”专项整治,以国有地勘单位为突破口,对未达到法定最低勘查投入的985个探矿权实行“一矿一策”。
  2023年,新疆厅统筹地勘单位等各方力量,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一批新突破。一是能源矿产取得新进展。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15个油气项目勘探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新增巩固一批大型资源基地。新增巴楚—阿图什等7处大型资源基地;巩固大红柳滩等5处大型资源基地。三是重要矿产资源量大幅提升,部分战略性矿产超额完成自然资源部“十四五”下达任务。
  此外,新疆厅建立“多渠道优选区块、多方式出让矿权、多方面优化流程”工作机制,持续深化矿产资源市场化法治化配置。通过分析研究已有地质成果以及“圈而不探”整治退出区块、鼓励地勘单位和企业申报等方式优选出让区块,纳入出让库滚动有序投放;在全面推进竞争性出让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战略调控作用,综合运用招标、挂牌、协议等出让方式,推动资源与产业联动;探索开展矿业权申请登记审批改革,由自下而上逐级申报调整为自上而下征求意见,缩短办理时间至少一个月以上。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2023年,江苏自然资源系统紧紧扭住“争当服务保障江苏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有力保障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
  规划编制报批驶入“快车道”,基本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保障作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全面提速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全域、全要素、全覆盖原则推进详细规划单元划定,分层、分级、分类开展详细规划编制;形成专项规划管理制度,强化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协调各类空间开发保护利用活动。
  规划实施监督纳入“一张图”,着力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江苏厅加快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建立一体贯通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体系;规范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统一办事指南、管理流程、审查要点,打造“审批规范化、流程标准化、服务高效化”的规划实施管理新模式;推进规划师下乡工作,建成100多个“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工作站,组织千余名规划师进乡村进社区开展“陪伴式”规划服务。
  资源要素保障打出“组合拳”,有力支撑经济回升向好。江苏厅深入开展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行动,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出台4个方面16条政策措施,精准配置资源要素,提升服务保障效能;建立“一地一策”机制,充分征求市县要素保障需求和意见建议,逐条提出解决路径和建议,全省各级重大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全力保障乡村发展用地需求,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更大力度推进存量换增量、地下换地上、技术资金和数据换空间,努力以较少资源消耗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
  行政审批效率跑出“加速度”,持续优化升级营商环境。江苏厅创新审批模式、精简审批流程,启动“潮汐式”平急结合审批专班,实现报国务院审批项目省级审查时长压缩到10个工作日,报省政府审批项目审查时长压缩到15个工作日,联合省林业局开展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试点;研究制定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管理、支持城市更新行动、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等一系列文件,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服务模式和工业用地首次登记零材料办理;推动不动产“带押过户”全省全覆盖,着力解决安置房“办证难”问题,完成58万户登记办证。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023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加快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较上年下降6%左右;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开发率、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固定投资强度分别较上年提升2.85%、3.23%、5.45%;全年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5.48万亩、8.34万亩;盘活城镇低效用地14.04万亩,其中工业低效用地12.88万亩。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1+16+N”省、市、县(示范县)协作制度。同时,制定改革试点政策“总路线图”和“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聚焦土地效益评价、节约集约用地等重点问题,制定并实施30项政策举措,保障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安徽厅秉承节约理念和系统观念,紧盯低效用地盘活、涉法涉诉土地处置、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关键问题,着眼“小切口”,破解“大难题”,集成土地效益评价体系、“健康体检+土地管家”、工业项目“一码管地”等5项创新机制和129个典型案例,破解了一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难题;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16个市、14个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将改革成效与耕地保护和计划指标奖励相挂钩,鼓励市县积极探索,激发改革热情;召开政策宣讲会、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通过“报、网、微、屏”全媒体多层次开展宣传。
  试点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效:一是创建土地效益评价体系,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正确导向。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相结合,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精准配置给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高、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好项目。二是创新重大项目全过程服务,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以重大建设项目不占、少占耕地为切入点,把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选址选线、土地供应、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三是强化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减量化节约集约用地新体系。实行亩均效益评价和用地计划指标分类保障,严格用地标准管控和节地评价及应用,实施“用地清单制”、“标准地”供应和“双合同”监管。四是加强“园区—单元—项目”一体化管理,打造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加强立体空间利用,推进工业项目上楼、汽车上顶,健全产业准入标准,完善用地价格市场化配置,健全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应和分割转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五是构建多方协同参与机制,营造节约集约用地良好环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注入发展“蓝色动力”

  2023年,广东省不断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推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迈出重大步伐,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注入强劲“蓝色动力”。
  构建大格局,擘画蓝色发展图景。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将“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全省“十大新突破”之一;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拓展海上发展空间,打造海上新广东”“深化海洋强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专题调研,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成功举办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中欧蓝色伙伴关系论坛等活动。
  打造大平台,建设蓝色战略要地。一是着力打造重大科研平台。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二是着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4个重大平台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大力推进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三是着力打造重大涉海平台。积极谋划广州万顷沙等十大涉海平台建设,有力支撑廉江核电等一批超百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发展大产业,启动蓝色经济引擎。一方面,协同推进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前沿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海洋油气化工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投入2.05亿元,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产业项目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深耕保障食品和能源安全的海洋基础性产业。统筹海上风电资源竞争性配置,国内首个海上油田群储能电站—涠洲电网储能电站全容量成功并网。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制定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10条用海措施。
  齐抓大保护,筑牢蓝色生态屏障。一是突出空间规划引领,优化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高质量编制实施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二是大力实施重点修复工程,突出守护好红树林。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滨海湿地修复、海堤生态化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标准推进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江门台山、湛江雷州、湛江徐闻、惠州惠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三是严格海岸线管控,强化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严格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责任目标考核,出台海域使用分层设权政策。开展珠江口片区海洋生态调查监测工作,率先启动省级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转型升级

  2023年,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持续强化理念、管理、技术、服务“四个创新”,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守正与创新,在自然资源事业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部署、协同落实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全面推进转型升级,赋能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统一时空基底基本形成。全省“一盘棋”搭建统一时空基底,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与山东数字强省战略深度融合。省委、省政府历任主要领导倾力支持,近7年省级基础测绘年均投入达1.3亿元,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优势产业,将实景三维山东纳入数字强省和新型基础设施网行动计划,建成省级地理信息大数据中心、时空大数据平台、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协调联动,建立省市县协同更新制度,实现“一个地理实体只测一次”“一次更新、全域使用”,所有自然资源业务基于统一测绘基准、统一遥感影像、统一三维基底。
  坚持创新驱动,数据要素保障能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完成国家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山东试点,基础测绘成果从二维到三维、从分尺度到分精度、从静态到动态、从写意到实体全面转型。构建包含647类的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体系,建成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库。构建“地理实体编码+资源码”统一标识,探索基础地理实体与自然资源业务数据的多码融合关联。建成集“二三维、陆海岛、地上下、水上下”于一体的实景三维山东,全省“共建一个库、共享一个库”,省市县三级数据向省级集中汇聚。开通无人机联动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物联感知数据与实景三维实时接入、场景融合。
  坚持应用为先,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充分发挥时空信息数据要素价值,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连续两年开展耕地季度卫片监测,支持全省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整改,为耕地“三连增”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实景三维建立重大项目选址决策支持系统,提高重大基础设施选址选线质量和效率。开展“多码融合”试点,让每一块耕地都有“身份证”,实现不动产登记“一码贯通”。构建实景三维“一张图”,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服务沿黄水资源配置、防汛救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建成涵盖27个场景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系统。
  坚持底线思维,积极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严守测绘地理信息安全底线,提升安全防控能力,加强保密、质量、测绘资质、安全生产等监管,组织安全检查、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基本实现涉密测绘成果可信分发、可控使用、过程溯源。提升公众版测绘成果应用水平,开通标准地图服务系统,发布标准地图5500余幅。建立季度通报和整改销号制度,对全省1700多家网站地图进行实时监控。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以“长牙齿”硬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督察执法

  2023年,湖南自然资源督察执法坚持高点定位、高位推动、高标要求、高频调度、高效落实,加强国省督察联动、督察执法联动、监督监管联动、重点行业联动、督察审批联动,促进问题全核实、任务全交办、整改全到位、责任全追究、工作全保障,推动自然资源督察执法“长牙齿”。
  坚持“五高”强责任。一是高点定位。湖南省政府每年将自然资源督察纳入年度督查狠抓整改,形成了省委授权、人大立法赋权、政府推动落实的自然资源大督察格局。二是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督察执法整改情况纳入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考核重要内容。三是高标要求。全面对标法律法规和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相关要求,严格省级审核把关。四是高频调度。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季排名、年考核,强化日常督察,推进问题整改。五是高效落实。针对督察执法发现问题,注重从源头疏通,预防违法,出台服务高质量发展36条措施。
  坚持“五全”强监管。一是强化技术支撑,确保问题全核实。构建集卫星遥感、铁塔视频、地面调查、网络集成等多元技术的“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开通“铁塔哨兵”,推行“图斑快递”。二是科学统筹安排,落实任务全交办。聚焦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非法采矿等重点问题,近两年共向市县政府和省直行业部门交办3.41万个问题任务,做到问题精准、任务清晰、责任明确。三是开展“双零”行动,推动整改全到位。全面开展土地矿产违法“存量问题全清零、新增问题零容忍”的“双零”行动,对历史存量问题分类整改,限期消除违法状态;对新增问题坚决严查。四是突出典型问题,力争责任全追究。对违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案件和重点单位专项督办,启动约谈,严格问责,将国家督察反馈的150个典型问题线索全部移送省纪委监委。五是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工作全保障。联合省委编办印发《关于推进基层自然资源行政执法改革的通知》,推动县级“局队合一”执法体制改革。省级建立由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召集,纪检监察、法规、督察执法和业务处室(局)参与的重大问题联合会审制度,开展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
  坚持“五联动”强机制。一是国省督察联动。推动国家自然资源督察与省级督察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国家督察问题线索统一平台下发,整改情况经省级审核后统一推送。二是督察执法联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推行督察执法一体化运行,按照市州划分责任片区,形成督察办和执法局牵头、4个督察执法处室局紧密配合、协同推进的良好机制。三是监督监管联动。强化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协作联动,与公检法等建立自然资源领域督察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四是重点行业联动。建立与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重点行业的季度联席会议制度,限期牵头整改,规范行业管理。五是督察审批联动。推动审批、监督、执法、督察全流程贯通联动,将督察执法情况与用地审批、矿业审批、园区建设等挂钩,对存在典型问题且整改不力的地区暂停审批,倒逼地方党委和政府压实责任、推动整改、规范管理、促进发展。(中国自然资源报)